那天我听人说,一个中国汽车品牌推出了一款后驱的跑车,哪个品牌我记不清了,我就记得价格特别便宜,老百姓都买得起,而且那车马力还特别大,样子也特别酷,唯一可惜的是,准备去买的时候我睡醒了。于是,我一边哭一边唱:“爱上一匹野马,可我的卡里没有玛尼……”(注:玛尼=money。)
野马何来?
说句实话,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,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野马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。这款车已经在美国本土持续生产、销售了半个世纪,历经5次换代。从始至终,许多固有的特性就没有改变过,譬如它的设计思路始终是让人们可以用相对少的钱换到大马力,大部分老百姓都可以买得起。它的做工比较粗犷,拥有2门4座的布局,还有经典的设计元素,以及不可缺席的8缸发动机等等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始终没有这样一款车,所以我们不懂。
我只知道在美国见到野马的几率很大,像在国内见到奥迪A4L那样正常。野马从来没有通过官方渠道被引入国内,之前的那些大都是“大贸车”。20号晚上,福特刚刚宣布第六代野马在国内正式上市了,目前暂时只有2.3T车型。从上市文章的评论中可以看出,39.98-42.98万元的售价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,表示认可的人占了多数。
它来了,但这不代表它把所有的东西都一并带了过来,比如市场定位。这是第一代“全球化”的野马,将销往120多个国家,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特性,在每个国家或地区,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同,它的竞争对手也不尽相同,福特所采取的市场策略自然也会有差别。
要同时满足全球的消费者,福特自然也要在产品层面做出一些改变,比如我们已经知道的:EcoBoost涡轮增压4缸发动机的配备,还有全新的独立后悬架等等。
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:目前福特升功率最高的发动机
也许在看到314马力、434牛·米的强大参数之后,你依然不为所动,只因为它是一台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。这里有两个原因,第一,你本人是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(这里主要指6缸机器)的忠实簇拥;或者,你认为有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跑车才是“纯粹”的美式“肌肉车”。
第一个原因我非常理解,因为我也是一样;若因第二个原因而看轻第六代野马,大可不必。这并不是第一款搭载4缸发动机的野马,早在1974年,第二代野马就曾经搭载4缸机器,那时福特是为了在石油危机中应对日本小排量跑车的挑战。
涡轮增压技术也非首次出现,1979年推出的第三代野马就提供了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可选,当时那款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32马力,甚至超越了后来搭载在改款车型上的V8发动机。这是因为,1980年时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,福特为了保留V8发动机,为野马换装了更省油的4.2L V8机器。它成为了野马历史上所搭载的功率最小的V8发动机。
如此可见8缸机器对于野马的意义,在历代野马身上,V8发动机从未缺席。只是在第二代野马(就是上面说到的首次搭载4缸发动机的野马)刚刚推出时,曾经为了石油危机而放弃V8机器,不过在第二年的改款车型上搭载8缸发动机的车型便又复出了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8缸发动机才是野马不可或缺的元素,也只有8缸车型才能被称为“肌肉车”。至于入门动力,是4缸还是6缸,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。
在采访中,我问了福特全新野马项目经理Patel先生这个问题:为何福特GT和F-150猛禽等代表车系最高性能的车型都已经放弃V8发动机,转而使用3.5L双涡轮增压的EcoBoost发动机,而野马的高性能车型仍旧使用V8发动机?他的回答印证了上面的说法,他说,历代野马都搭载有8缸发动机,它会“make a Mustang a Mustang”(让野马更经典)。我想,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:8缸的野马和“非8缸”的野马在美国人心中甚至是两种车,我们面前这台“非8缸”的野马,其实只是一匹小马驹,这是一个由野马衍生出的概念,美国有人管它们叫“pony car”。Pony car搭载4缸发动机,无可厚非。
全新的独立后悬架:让野马“全球化”的关键
既然要卖到全世界,入门动力采用更环保更省油的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,必定能被更多人所接受。然而,还有一件事情,比更换发动机更“棘手”,那就是第五代野马上的后轮整体桥式非独立悬架。
在我们之前发布的美国试驾中,华人作者超哥解释过这个问题:为什么一辆跑车要采用这样的悬架结构,答案是为了节省成本。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答案是从福特的高层口中道出的,我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这是一种“专一”的表现,首先野马追求的是绝对的动力,同时它又要尽可能便宜,因此诸如操控性能等其它部分都可以适当忽略。更关键的是,美国人对这种做法是认可的,野马在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卖出超过920万辆。
那么,现在为何要改变呢?很显然,美国人认可,不代表欧洲人会认可,不代表中国人会认可。想想吧,某些装备后轮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的车,在国内被很多人戏称为“板儿车”。这要是真来个整体桥,说“板儿跑儿”估计都是轻的。
如果对悬架这部分感兴趣,可以直接点上面的链接看原文。不过我就不陪你们了,我要驾着小马驹跑山去了。
很难不喜欢
有些车,你看一眼就会喜欢,更不要提坐在它的驾驶舱里了。野马的坐姿并不低,感觉跟普通的轿车差不多。实际上,人眼处的水平位置大概要比轿车略低一点。长车头的设计让驾驶员处于车身中间偏后一点的地方,眼前宽大的发动机舱盖会给人一点压力。它有两张宽大舒适的前排座椅,真皮包裹的,这在国内是标配。真皮方向盘握上去也很棒,里面的填充物有一定厚度,比较软。
按下START ENGINE按钮时,我多少有些失望:没有“刷表”,转速表只是很随意的从0上升到怠速;也没有隆隆的排气声,只有发动机的一声低吼,很短暂,不张扬。如果背对着它,这声音甚至不会让你回头,因为你很可能没有觉察到这是一辆跑车。
第六代野马提供了丰富的驾驶模式选项,还会根据挡位的变化而变化,在D挡时,有“正常”、“运动+”、“赛道”和“雪/湿”,在S挡时多了“运动”,取消了“正常”和“雪/湿”模式。同时,方向盘助力也有3挡可以调节,分为“正常”、“运动”和“舒适”。一上来,先按照自己的喜好把车设置好,还没开,这兴奋劲儿就起来了。
管他三七二十一,直接“运动+”模式!方向盘助力也调到“运动”,换句话说就是,咱们先运动运动。至于为何不直接开“赛道”模式,因为那样ESC关闭的指示灯会亮起(后来我试了一下,此时ESC是处于半关闭状态,失控时依旧会介入),第一次上手野马,又是在不熟悉的山路,我觉得还是稳妥一点的好。
刚开始先缓踩,感觉油门并不窜,整个车稳稳当当的。在到达山路之前,我们轧过了几个井盖,悬架硬是硬,“当、当”两下处理特别干脆,车身没有多余的跳动,不过车里并不是很颠,冲击被过滤掉一半。我是刚吃过饭,颠这么几下也没什么感觉,顿时心生好感。
加速吧!深踩油门,握紧方向盘,做好“扭屁股”的准备。不过,涡轮增压发动机好像没睡醒,期待中的冲劲儿并没有到来。看看时速表,上升得一点也不慢,可就是少了猛然推起来的那一下子,加速的持续能力倒是很强,这就是野马吗?
我想来想去,“问题”也许出在轮胎上。国内的2.3T车型标配了前后255mm宽的倍耐力P ZERO轮胎,这么大的尺寸,对于300马力出头的小马驹来说,似乎有些“过于稳妥”了。也许是它们剥夺了一些野马的野性,还给它的是更加稳定的操控感。
我不服气。拨动换挡拨片,在S挡下切入手动模式,此时变速箱会一直处于手动模式,并且当转速达到6500rpm红线时也只是限制动力输出,而不会自动升挡。加速逼近弯道,重踩刹车,标配的前4活塞大尺寸卡钳提供了非常沉稳的脚感。打转向杀入弯中,野马的转向系统显然充分照顾了日常驾驶,在中间位置不小的角度上都并不灵敏,不过一旦超过一定角度,转向立刻变得神经质起来,车头的响应也从略笨重的感觉转而变为犀利灵活。接近弯心,顶起油门,车尾闪现一丝躁动,不过随即轮胎便重新抓紧了地面,四轮独立悬架对野马抓地能力的帮助着实不小。在出弯前,我便狠下心给到全油门,超过1.6吨的车身在轻微的左右晃动,好似在挑逗我,却又像是在极力迎合我。整个过程中ESC灯都没有闪耀,带着一丝不确定,我顺利通过了弯道。
野马的表现无疑是惊艳的,在一次次的尝试中,我一直在加快车速,但它始终可以对抗强大的横向加速度,又总是用车身不确定的晃动来“挑衅”,这种乐趣是微妙的,让人总想尝试,让人很难不喜欢它。最终,在这条狭窄的山路中,我败下阵来,它的极限让人琢磨不定,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挑战的好。如果有机会能在赛道上一试身手,那是最好,这“匹”野马一定比前辈们更适合那里。
在山道体验中,唯一让我感到郁闷的,是野马的变速箱。这台6AT变速箱的响应速度和换挡速度让人着急,手动模式下,我需要打好提前量才能保证发动机不在红线断油。如果在自动模式下,想要加速超车时,踩下油门之后变速箱要大约半秒钟的时间才能换好挡位,它的水平充其量比一般的家用轿车强一点点。如果福特后期能够引入手动变速箱的车型,那才最好。
在试驾的间隙,我带着小马驹去跑了一次加速,也测试了刹车。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,这次我只是做了简单的0-100km/h加速测试,和100-0km/h刹车测试,并且,我只有很少的几次尝试机会,也许并没有发挥出野马的极限。所以,下面的成绩就不进入汽车之家评测中心了,权当它们是做详细测试之前的开胃菜吧。
如果使用赛道模式,起步时ESC依旧会限制车轮打滑(虽然ESC关闭指示灯亮起了,但那应该是一个介于完全开启和完全关闭之间的限制模式),所以跑不出最好成绩。5.84秒的最好成绩是在完全关闭ESC的情况下测出的,起步转速可以达到3000rpm,松开刹车后,后轮会毫无节制的打滑,拉起一阵白烟,划出很长的车轮印,把整个1挡都浪费掉。因此必须加以控制,我在约2200rpm时松开刹车,没有听到胎响,野马平稳冲出。看曲线才发现,它竟跑出超过1g的加速度,可实际感受并没有那么强,也许是因为加速度上升有个过程,并不是弹射出去,这与中途加速时我的感觉吻合:感受不快,实际很快。这次我没有时间尝试更多的模式,没发现野马有弹射起步程序,不过即便按照这个成绩来看,它的0-100km/h加速水平也比3.6L的“大黄蜂”(2011款 3.6L 传奇性能版,实测7.41秒)要强多了。
4条P ZERO轮胎的抓地力毋庸置疑,野马在刹车测试中表现出不错的水平。还记得我们之前测试过的第五代野马的Shelby GT500吗?它的刹车成绩仅为40.72米。今天的第六代野马表现出的刹车能力才是它应该有的水平。
“Everyday car”:乘坐及储物
我曾经有这样的疑问:野马只是一辆性能跑车吗?今天,这个疑问解开了。它绝不只是一辆注重性能的车,在拥有不错的动力和驾驭乐趣的同时,它还可以作为“everyday car”(可以日常使用的车)来开,这也是福特制造野马的初衷。最初,野马的原型车是一辆双座跑车,但那个方案被否定了,他们要求野马还要拥有一定的实用性,使得它可以成为人们的第一辆车。
一辆车要满足哪些条件,才能成为everyday car?首先得够舒适,坐起来和开起来都是;空间要满足日常需求;能多坐点人;得有个大后备厢;要省油。当然了,最后一点对发动机排量动辄5L以上,红绿灯起步最少踩一半油门的美国人来说,可以去掉。对于一辆跑车来说,所有这些条件都不易达到,因此,既然要求它兼顾运动,实用性的牺牲也是必然的。
野马的前排即便是对于块头壮硕的美国人来说应该也是没问题的,横向空间很大。已经上市的3款全新野马都没有配备天窗,也无法选装,这下踏实了,头部空间也不用担心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野马前排留给膝部的空间也很大。
后排并非无法坐人,也许每个人习惯的坐姿不太一样,但起码以体验者调整好的前排座椅来看,后排是可以临时坐人的。我身高182cm,自己也试了一下,后排头部空间不足,腿部可以接受。不过,由于后排没有头枕,保证不了被追尾时后排乘客颈部的安全,所以每天都坐满人肯定是不现实的。若是3口之家或4口之家,后排让孩子来坐,还是比较靠谱的。
野马的后排确实有点对不起乘客,任何储物空间都没有。前排的储物空间还可以,足够满足日常使用了。就是门板上的储物槽太深了,如果一加速东西进去了会不好拿,你最好再踩一脚刹车,让它自己出来……
从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来看,第六代野马其实并没有为后排乘客投入太多精力。不过单看后排左侧可以坐下成年人这一点,已经可以算是实用了。而前排乘客的空间、舒适度着实不错,基本已经接近了一般轿车的水平,同时腿部的软材质靠垫设计够贴心,这一点很多轿车都做不到。
“Everyday car”:巡航驾驶和配置
这次试驾,我们除了跑山路,还尝试了从一个城市开到另一个城市,里程超过120公里。小马驹的发动机声音和排气声音都比较低调,在渴望激情的时候有些不给力,不过在长途驾驶中这倒成了优点。
保持D挡,驾驶模式“正常”,方向盘也调整到“舒适”模式,小马驹呈现出温柔的一面。变速箱积极升挡,保证燃油经济性,油门也迟缓了不少。这时候其实跟开一辆轿车差不多,特别是当路况好的时候,野马基本上可以和轿车比舒适了。
记得在美国时我好几次看到有年轻的两口子开着敞篷的野马出游,他们两个人坐在前排,大小箱子放在后座上,看起来好轻松、好惬意。这是野马的另一面,它能同时满足人们两个极端的诉求。入夜,坐在副驾驶的我无聊按了一下屏幕,SYNC系统播放起那首《Take Me Home, Country Road》,这首歌太应景了,小马驹安静地跑在公路上,忙了一天的我蜷在副驾驶跟着哼起来:Country roads, take me home, to the place, I belong.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ama. Take me home, country roads……
没错,SYNC系统是标配。事实上,目前上市的3款野马,它们的主要配置都是一样的。差别只在于一些外观的套件和50周年纪念版车型上的纪念徽标等(末尾有实拍文章链接)。根据福特的资料,运动版比性能版多了俩东西:“侧身底部运动饰条”和“运动风格后视镜”,不过现场没有性能版和运动版车型,我也不知道运动版什么样子,至于性能版,这里有几张图。配置这东西,不像运动与舒适那样,与车辆的某个特性相矛盾。小马驹的配置基本上达到了市面上主流中型轿车的中高配水平。
野马车内的灯光颜色可以自行设置,包括仪表盘背光和氛围灯。设置时,不单有系统给定的颜色,还可以自己用R、G、B三原色来调配,挺好玩的。
我问过Patel先生,为什么福特不提供一些低配车型给中国消费者,同时把售价拉低一点。他的回答很坦诚。国内的消费者对野马的认知不足,他们不希望别人认为野马是一款低廉的车型。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,野马在每个市场的定位不同,在这里它的定位并不低。所以,它们的配置水平比在美国本土销售的未选装的车型要高得多。接着,Patel先生半开玩笑地举了个例子:如果你和一个心仪的女孩第一次约会,你一定会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展现给她。
你卡里有“玛尼”吗?
爱上一匹野马,家里没有草原,或者卡里没有“玛尼”,哪件事更无奈?我试过第一种,相信我,绝对比第二种要无奈得多。因为没钱可以挣,但没有草原是没法种的。
野马贵吗?我觉得不贵。当我们拿着国内的售价去比美国的售价时,发现就算是美版车型加装了那些配置,还是比我们便宜很多。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?吐槽归吐槽,买车是个现实的问题。野马在国内的车主注定是小众的,在这里它并不是一辆平民跑车。对手?也许有,科迈罗、奥迪TT、奥迪S3、宝马4系……也许没有。Mustang在某种意义上,是唯一的。
我们不能指望野马的定位会有什么改变,只能努力变成它的消费人群中的一员。听完了《Take Me Home, Country Road》,从车里爬出来,抖抖身子,继续努力工作。West Virginia,那不是我的家,终有一天,我也会成为一匹野马,和你一同驰骋在无尽的草原。(文/图/摄影 汽车之家 时睦华;视频 汽车之家 崔海)